心底常念百姓
4月25日下午,翻阅案头《人民日报》,在14版“微观”栏目,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“江苏邳州市委书记 王强”和他的简笔头像,带着一种亲近感,随即仔细看完了全文,文中记述了他一次乘坐公交车的所闻所感,倍感亲切。
“五一”闲暇在家,坐在电脑前搜索邳州,又看到此文,带着好奇,在网络上又做了进步搜索,搜到了他近期写的几篇千字日志文章,《移风易俗过清明》、《为崇德向善的邳州人自豪》、《让王杰精神发扬光大》、《公交车上探民生》、《美丽的乡村梦》《求通民情,愿闻已过》、《莫让老牛泪汪汪》、《人心顺处是天堂》、《做城市文明的守护者》等,有的文章还被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等转载。细细读来,篇篇千字文章,记述着他工作经历中的一些感触,流露着一位县市委书记的执政思索,充盈着对民生一枝一叶的关切情怀。
民生情是他理政的主线。《公交车上探民生》中他希望为官者不要“‘终日驰车走,不见所问津’”,多到老百姓中听听那些“未经彩排”的声音。《美丽的乡村梦》讲他到邳城镇吕滩村调研,一位农家妇女的“乡村梦”引发他诸多感慨,“老百姓其实要求并不高,无非是路能修到家门口、孩子上学能有所安全的学校、出门办事能方便一些,居住环境能再美化一些,闲暇之余能有个休息娱乐的地方”,他“愿我们领导干部都来做百姓美丽乡村梦的圆梦人”。在官湖镇调研,看到张家村男女老少,乐得其所,他欣慰地感到“人心顺处是天堂”。
好风尚是他发出的寄盼。他对郁雪群、李明珠、陈子娟等“最美邳州人”身上诠释出的核心价值观,由衷地发出“为崇德向善的邳州人自豪”,要对德厚者“心向往之、身践行之”,“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和友善的大爱邳州”。《移风易俗过清明》一文表达出了对丧事大操大办虚荣攀比之风的抵制之感,对人情份子越来越沉重的痛心,呼唤清纯的社会风尚。他坐出租车暗访,打三次车,三次让他“失望”没有遇上不打表、拒载等不文明现象,而这种“失望”又让他为规范文明的出租车司机们自豪,挥笔写就了《做城市文明的守护者》,希望万万千千的邳州人,无论在什么岗位,都能够给他人一些温暖,哪怕是一张笑脸、一句暖心的话、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,点点滴滴,积沙成塔,我们的邳州就是“最美邳州城”。
塑灵魂是他对领导干部的要求。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学王杰为革命要“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”、“一身正气不伸手”,触及思想和灵魂,经常反思,自己能为发展、为百姓做些什么,又能做成什么。看到农民画《老牛告状》,他想到领导干部对待群众,“心中常念农桑苦,耳里如闻饥冻声”,要有那么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、深情和柔情,为百姓排忧解难,“莫让老牛泪汪汪”。他指出党员干部要有“通民情”的作风、“闻已过”的雅量,决策才不跑偏,好事才能办好,事业才能有成。《让王杰精神发扬光大》、《莫让老牛泪汪汪》、《求通民情,愿闻已过》等文章,既是他对党员干部的要求,也是对自己的剖析,是一种共勉。
领导干部“居官无官官之气,处事无事事之心”,我们的事业“贴近百姓(才会)最动人”。王强同志在给优秀农民工赵晒晒的信中说,“邳州人勤劳智慧、朴实厚道、创新进取,时刻感染和鼓舞着我,给了我工作的激情和动力。能作为邳州人的一员,为邳州人民服务,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幸,我深情地热爱着这方土地和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民。我坚信,邳州人一定会始终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难制胜,始终以勇猛精进的特质开拓进取,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。”
文章叙事说理娓娓道来,引经据典信手拈来。王强同志作为市委书记,日常工作千头万绪,但他能在闲暇之余伏案省思,实在难得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超然未料的县市委书记形象,他的文风、作风也给县级政坛吹来了一股新风。
“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”,望“些小吾邳(曹)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”,愿邳州事业在王强同志的治下能够清明、兴旺。
莽夫
五月一日
|